预防“乙型病毒性肝炎”
转自:凉山日报
□凉山日报全媒体记者张霞整理
对比甲型病毒性肝炎,可能乙型病毒性肝炎(简称“乙肝”)的名气更大,不少群众更是谈“乙肝”色变。那么,究竟什么是乙肝,日常生活中的传播渠道是什么?又该如何预防呢?
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(HBV)感染而导致的传染性疾病,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,所有人群对HBV普遍易感。乙肝的传染源主要是急性、慢性乙肝病人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。乙肝主要传播途径有经血传播、母婴传播及性接触传播。其中,HBV可由患急性或慢性乙肝感染的母亲传播给婴儿,主要传播方式包括宫内传播、分娩期传播和产后传播。
值得一提的是,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,比如,一办公室工作、握手、拥抱、同住一宿舍、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途径,一般不会传染HBV。
如何预防乙肝?
可以从接种疫苗和做好个人防范两方面入手。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的方法,乙肝疫苗不仅能预防HBV感染,还是全球公认的第一个可预防因HBV感染所致肝癌的疫苗,此外还能预防丁型肝炎。同时,针对HBV传播途径,有意识地做好个人防范,比如,到正规医疗机构输血、使用血液制品、纹身、穿刺、口腔诊疗等;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、牙刷等可能引起出血的个人用品;正确使用安全套,避免不安全性行为等。
儿童乙肝疫苗的免疫程序是什么?
乙肝疫苗是宝宝的第一把疫苗保护伞。适龄儿童全程免疫需按“0,1,6月”接种程序接种3剂,其中第1剂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尽早接种。若出生24小时内未及时接种,应尽早接种;对于未完成全程免疫程序者,需尽早补种,补齐未接种剂次;第2剂与第1剂间隔应不小于28天,第3剂与第2剂间隔应不小于60天,第3剂与第1剂间隔不小于4个月。
哪些人是乙肝疫苗的重点接种人群?
乙肝疫苗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,其次为婴幼儿,18岁以下未免疫人群和高风险人群,如医务人员、经常接触或暴露血液的人员、托幼机构工作人员、器官移植患者、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、免疫功能低下者、职业易发生外伤者、乙肝病毒表面抗原阳性者的家庭成员、多性伴者等。
值得注意的是,成人接种的乙肝疫苗属于非免疫规划疫苗,受种者知情、自愿、自费接种。有接种需求的人群可前往接种单位,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,进行咨询、接种。